好文章分享  
     
 
| 回列表頁 |
食育3力,教孩子吃飯要惜福列表
標題
食育3力,教孩子吃飯要惜福
內容

食育3力,教孩子吃飯要惜福

2014-05 親子天下雜誌 56期 作者:陳念怡

      日本行之有年的食育運動,成功的讓孩子養成珍惜一餐飯的好習慣,台灣的爸媽可參考專家提出的「食育三支柱」,在家就能啟動食育教養。 位於日本東京都的奧戶小學,正值午餐時間,三年一班教室的氣氛異常熱絡。教室講台正上演一齣圖畫劇場,主題是「給食王國探險隊」。營養教師串聯五則深入淺出的小故事,讓孩子了解食物從種子到餐桌的旅程。故事最終回說道,無論飯前語「我開動了!」或飯後語「我吃飽了!」都是在感謝成就這頓飯的自然萬物。 飯後,大夥兒自動將餐具疊放整齊,聊慰辛苦備食的人。孩子正得意今天「無剩飯剩菜」時,營養師把全校學生碗裡的零星米粒匯集起來,仍有一碗飯之多,孩子們臉上浮現驚訝的表情...... 從「殘飯大國」到「給食王國」 在日本,食育運動行之有年。他們深信「食物是生存的根本」,藉由吃的力量,不但能豐富孩子的心性,更可培養「活下來」的能力。知名日本飲食評論家、被譽為「食育第一人」的服部幸應指出,「食育」不只是飲食教育,也傳達出生活價值。

      食育推行九年以來,確實改變了日本學童對食物的態度和習慣。根據內閣府最新公布的《食育白皮書》,不吃早餐的孩童比率降低了,家人共食的觀念重新凝聚。除此之外,「殘飯量」(剩食)也逐年遞減。 推動食育時,日本中小學校的「給食」(營養午餐),成了與飲食知識接軌的活教材。日本 Benesse 機構調查,日本父母對於營養午餐的滿意度高達九成。曾被嘲為「殘飯大國」的日本,如今已是「給食王國」。 從學校到家庭,食育教養無所不在。調查還發現,七成日本家長認為,參與食材準備應從幼兒開始;超過五成的日本小學生,一週至少幫忙料理一次。日本研究顯示,幫忙料理可提高孩子的食物滿意度。 福井縣小濱市,是日本食育的先驅者。在當地,九成的五歲幼兒會幫忙料理。「用刀子取下三片魚肉」、「在掌心分切豆腐」,都難不倒他們。孩子運用五感,接觸食物的原始面貌。在準備的過程中,感謝的心、不要浪費的心油然而生。 食育的影響,可不只是在餐桌上。日本食育也強調農事體驗,讓孩子親手培育蔬菜、芝麻、稻米、大豆等。日本相愛大學客座教授坂本廣子指出,從「體感型食育」累積的成就感,有助培養自信,讓孩子走向自立。 在日本開設世界第一家蔬食甜點專賣店「Patisserie Potager」的主廚柿澤安耶,把許多孩子不愛的紅蘿蔔、地瓜葉變成美味甜點。她更積極投入小學食育活動,推廣「人和土地是不可分」的觀念。她在一次訪談中提到,「只要回歸食物的原點,孩子就會愛上蔬菜。」 柿澤和當地農家合作,從播種、收穫到料理,讓小學生體驗從種子到餐桌的艱辛旅程,真正理解食物「得之不易」的道理。「沒有什麼比實際體驗更重要的!」她觀察孩子的變化,有感而發的說。 能在家落實的「食育三支柱」 啟動食育教養,家長可以怎麼做?日本「微笑餐桌」運動的推手服部幸應提出「食育三支柱」,提供可遵循的方向:

1選食力:選擇安全、安心的飲食方式。

‧帶孩子採買食物,認識蔬菜在五顏六色下隱藏的不同營養。在選購過程中,教孩子選擇當地、當季的食物,留意成分、營養標示,了解哪些加工食物有害健康,以及有機和非有機的區別等。

‧親子共讀食育繪本,提高孩子對食物的興趣。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系副教授五十嵐泰正,曾在《朝日新聞》對談中指出,實踐食育應量力而為。對許多職業婦女來說,有時連做菜的餘裕都沒有。這時不妨多和孩子聊食物話題,培養孩子對食物的選擇能力。

2共食力:在共食中傳承飲食與愛的記憶。

‧儘可能為家人下廚,也讓孩子參與食材準備的過程。

‧多和家人吃飯,在餐桌上展開對話,這樣孩子吸收的不只是食物營養,還有成長所需的關愛養分。

3自然共生力:藉由體驗培養對食物的感激之心。

‧嘗試在家裡栽種一些簡單的蔬果,和孩子一起觀察食物的成長與變化。

‧帶孩子參與農事體驗,感受食物、土地和人之間的關聯,累積和食物有關的美好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