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  
     
 
推文至 facebook 推文至 plurk  | 回列表 |
最新消息列表
標題 2020-0623第12屆學術人才養成計畫專題講座 -中央生醫理工學院院長徐沺教授:「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啟發:只要追求,就會有結果」
發佈日期 2020/6/24
發布單位 教務處
點閱次數 88
詳細內容

我們在623日邀請優秀的再興校友中央生醫理工學院院長徐沺教授,徐教授一開始就帶給現場聽者一個概念「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啟發:只要追求,就會有結果」。本來是很冷門的,只要夠專業並深入了解,就會逐漸發覺它的重要性。我們做學問的,絕不可以放過任何精進學識的機會,永遠不要小看自己的工作,只要努力追求,就會有成果。

2019年諾貝爾生醫獎的得獎項目「缺氧狀態下,細胞如何因應調節的生理機制」,優秀的研究學者分別為:美國波士頓Dana-Farber Cancer InstituteWilliam Kaelin、巴爾的摩Johns Hopkins UniversityGregg Semenza,還有英國牛津Francis Crick InstitutePeter Ratcliffe

在過去,關於「氧氣」的相關研究重心都不外乎落在心肺、循環系統上,所以早先在這些臟器對於生物體內氧氣恆定的調節研究都大有成果。但如果是針對「細胞的微環境」之下呢?

在鈷中毒患者身上,科學家發現「紅血球增生」等現象。這是細胞在缺氧狀態底下所誘發「紅血球生成素(erythropoietinEPO)」產生之後,所產生的生理現象。RatcliffeSemenza針對肝細胞有HIF蛋白(hypoxia-inducible factor)以及轉錄因子HIF-1α與HIF-1β在氧氣偵測中所扮演的角色。而Kaelin則專注於細胞若缺乏VHL基因時,會讓缺氧反應相關基因也跟著不正常地增強表現。

VHL在最初的科學研究中是作為「抑癌基因」角色而被探究的,其中罕見疾病von-Hippel-Lindau disease則是因VHL基因發生突變,使得細胞增生不受控、同時引發許多癌症。過去我們認為部分免疫細胞只對癌細胞有「興趣」。

而癌症是永不癒合的傷口嗎?所以,科學家選用GFP來標定癌細胞的位置,長時間觀察發現癌細胞並未遷徙。有時免疫細胞對癌細胞來說是殺手、有時卻又像朋友。當免疫細胞殺癌細胞:免疫細胞是為「自然殺手細胞(NK)」時,就會針對癌細胞進行追殺。但兩者之間卻像是朋友時,到底癌細胞是如何騙過免疫細胞的呢?

若要提到當前疫情最受重視的COVID-19,科學家們發現感染COVID-19因而致死的關鍵,不是病毒本身,而是細胞激素風暴(Cytokine storm)。由於免疫細胞之間的溝通物質為cytokine,然而製造了過量的cytokine,則會引起過當的免疫反應,反而傷害人體本身。2020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:Charles DinarelloMarc Feldmann岸本忠三(Tadamitsu Kishimoto)則是在細胞激素(IL-1β、TNF-⍺IL-6)等的研究獲頒獎項。

這些重要的細胞激素在生醫相關研究中,我們可以透過質譜儀(CyTOF technology)的分析作為研究標的。這種分析方式可將單一細胞打出來,而該細胞上帶有什麼樣的標記,我們再計數出擁有特定標記的細胞數目為多少,進行相關的分析。舉例來說:二維分析:該細胞在tsne_1isne_2的訊號強度落在二維圖中的相對位置。因此「數據分析」可說是現今世界中相當重要的能力。

相關連結 (點選連結時,會以開新視窗方式呈現)
活動相片連結
相關檔案 目前無資料